MiTCH此次前往boven—全球第一間雜誌圖書館,擁有兩萬本來自世界各地,包括設計、藝術、時尚、生活、攝影等各類雜誌,特別專訪創辦人周筵川先生,累積不少對出版業的觀察,在數位時代的今日反其道而行,大力推廣紙本閱讀的美好,是因為紙本閱讀具有數位媒體所無可取代的溫度和時代感。
這次MiTCH刊物有幸邀請到,boven創辦人—周筵川接受我們的專訪!
創辦人身為一位擁有十多年經歷的資深雜誌迷,累積了不少對出版業的觀察。boven館內藏書以外文為主原因,則是因為外文雜誌較難取得,認為「我們可以提供更多不一樣的內容」來經營。
接下來,就讓我們透過專訪內容來更加了解boven吧!
一開始是因為自己很喜歡看雜誌,覺得雜誌是一個很有趣的生活靈感及創意來源,加上市場上目前沒有以圖書館的形式與大家交流,因此嘗試結合「雜誌」與「圖書館」來作為創辦的理念。
以前我們很喜歡看日本雜誌,所以深受日本雜誌的影響;直到近幾年來,注入不少新一代的編輯、設計師、出版人,不管是流行雜誌或是基隆、彰化及新竹地方政府所出版的刊物,我覺得都進步滿多的,他們對於內容風格都有不同的呈現想法,以及透過他們的視角觀察,可以帶給大眾更多新穎的視野溝通與認知。
最近看到一本國外的食物雜誌,為 2014出版的MOTHER,它裡面使用的攝影手法和設計風格很特別,是以工業設計的拍攝方式來呈現,後來才發現該雜誌創辦人自己以前念工業設計,所以把食物當成像工業設計的產品來拍,因此不像是一般的食物雜誌,反而像一本注重視覺藝術的當代雜誌,非常推薦給大家!
現在因為各種outdoor機能服以及其他服裝的布料材質都很多元,我自己很常在外面跑,所以對於衣服的機能性蠻要求的,重視實用性又舒適好穿,最重要的還是要適合自己的身形與特色。
當初會做雜誌圖書館的原因,其中一點是因為之前我都在書店工作,某次的服務經驗給我蠻大的啟發。
在東區雜誌瘋上班的時候,曾經有位先生來找一本雜誌裡面的廣告別冊,但找不到,我就問他別冊有什麼內容,他回答說他是訂製衣服的師傅,需要找一件衣服,而剛好只有那本別冊中有出現。 雖然當下沒找到,但隔沒幾天去朋友的店喝東西,就看到他們店裡面有那本雜誌, 因緣際會下就讓我拿去轉送給那位師傅。記得那個週末,師傅就跑來店裡回送水果,很慎重的跟我道謝,幫他促成了一筆20幾萬的生意,這也讓我心中悄悄種下了想要誕生boven的種子。
後來boven開幕時,師傅更捐了一批服裝設計相關的季刊與一本要價台幣6千多元的精裝書,分享給更多前來boven的人閱讀。與訂製衣師傅的相遇,讓我深刻體會到一本雜誌的價值轉換,不單只是書本價格,還有更多延伸是你預想不到的。
長久以來看雜誌的經驗,的確有一些能反饋給年輕人的話,主要是其實你帶著一顆不要有期待的好奇心,去體驗、去觀察,那個過程你會得到一些東西,越年輕越不要害怕,盡量去嘗試。
另外,多體驗紙本,像我們這個時代是有經歷過數位與紙本的轉換,所以清楚知道差別。紙本閱讀的好處是,有經過專業的編輯,圖像也較大,因為人對圖像記憶比較敏感,比較記得住封面內頁的順序,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精彩報導。若透過數位的方式很容易一直滑,快速瀏覽的過程沒辦法停留,記不得內容。但紙本的好處是你只要看過翻過,基本上約略都會有印象,實際翻書的效果差別很大。
而且有很多紙本雜誌在設計上會根據作品來呈現不同印刷風格,視覺的刺激很不一樣,這也是紙本雜誌它有魅力的地方,這些東西透過螢幕是無法感受的。
如果要給20年前的自己,到時可能早就忘記了。
反而是面對未來,我會對自己說:「就去努力吧!」不管事業也好、生活也好,能讓20年前的自己對於未來有個期待。 畢竟那個時候年紀也還小,說再多當時的他可能也無法理解。就像現在跟年輕人說要多看書,他們不會理你,只有自身經歷過,才更會去思考這件事,在這樣的年紀,未來回顧的時候更會提醒自己年輕時要多期待。
營業時間:週一~週日 10:00-21:00
店家地址:106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107巷5弄18號B1